詩長于言志,詞長于抒情?!霸娫~”與“音樂”碰撞是經歷千年的傳承,更是熱愛詩詞的人們共同的情懷。2022年1月16日,《如夢令——何怡中國詩詞琴歌音樂會》即將在哈爾濱大劇院上演。在詩詞彈唱中瞥見古人的婉約與灑脫,在音樂的氛圍中重溫名家們留下的絕美華章,感受詩詞的別樣魅力。
一場“寶藏演出”在等待著你與中國詩詞赴一場古風古韻之約,此前《如夢令》已走過多個城市,將古樸、高雅的中國文化之美分享給萬千觀眾。
定風波·莫聽穿林打葉聲
宋 蘇軾
三月七日,沙湖道中遇雨。雨具先去,同行皆狼狽,余獨不覺,已而遂晴,故作此詞。
莫聽穿林打葉聲,何妨吟嘯且徐行。竹杖芒鞋輕勝馬,誰怕?一蓑煙雨任平生。
料峭春風吹酒醒,微冷,山頭斜照卻相迎?;厥紫騺硎捝?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。
這首流傳千古的曠世之作,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,也書寫了蘇軾的傳奇人生。此詞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這一生活中的小事,于簡樸中見深意,于尋常處生奇景,表現出曠達超脫的胸襟,寄寓著超凡脫俗的人生理想。上片著眼于雨中,下片著眼于雨后,全詞體現出一個正直文人在坎坷人生中力求解脫之道,篇幅雖短,但意境深邃,內蘊豐富,詮釋著他雖身陷囹圄,仍富家國情懷,風雨之下,卻悠然自得的精神追求。
《尚書》有云:“詩言志,歌永言,聲依永,律和聲。”意為,詩詞用來展現內心世界,抒發志向;歌則是以詠唱的方式,突出詩的意義,推廣詩詞的傳播。高低不同的聲音,應與舒緩的詠唱相配合,而律呂(中國古代的音樂體系、法則)則可以對歌聲起到調和作用。詩詞與歌唱密不可分的關系,從中便可窺見一斑。
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現代,用歌唱的方式來表達詩詞中的意境,都是一種傳播詩歌的常用手段。在《如夢令》何怡中國詩詞琴歌音樂會中,擔任主演、琴、歌的是中國當代古琴琴歌音樂家、歌劇/音樂劇演員何怡。何怡于2012年創建何怡琴歌工作室,她希望能夠將琴歌的形式與世界通用的音樂語言相結合,創造性地挖掘與活化中國傳統文人琴歌藝術。
桃花庵歌
明 唐寅
桃花塢里桃花庵,桃花庵下桃花仙。
桃花仙人種桃樹,又摘桃花換酒錢。
酒醒只在花前坐,酒醉還來花下眠。
半醉半醒日復日,花落花開年復年。
但愿老死花酒間,不愿鞠躬車馬前。
車塵馬足富者趣,酒盞花枝隱士緣。
若將顯者比隱士,一在平地一在天。
若將花酒比車馬,彼何碌碌我何閑。
世人笑我太瘋癲,我笑他人看不穿。
不見五陵豪杰墓,無花無酒鋤作田。
客至
唐 杜甫
舍南舍北皆春水,但見群鷗日日來。
花徑不曾緣客掃,蓬門今始為君開。
盤飧市遠無兼味,樽酒家貧只舊醅。
肯與鄰翁相對飲,隔籬呼取盡余杯。
《客至》是唐代偉大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七律,作于成都草堂落成之后。此詩前兩句描寫居處的景色,清麗疏淡,與山水鷗鳥為伍,顯出與世相隔的心境;后六句寫有客來訪的欣喜以及誠懇待客,呼喚鄰翁對飲的場景。
全詩流露詩人誠樸恬淡的情懷和好客的心境,自然渾成,一線相接,把居處景、家常話、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場景刻畫得細膩逼真,表現出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人情味。
在作曲家劉青看來,古與今原本就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,重新編配的古譜和新創作的旋律穿插在音樂會的上下半場中,從精神氣質上讓中國文人的情懷傲骨滲透到了每一首琴歌作品中。所不同的是,當代琴歌作品在表現力上會更加豐富,因為不僅用古琴一種樂器來演奏,還加入了箜篌、笛、簫、塤、笙和大鼓,讓聽覺感受更加立體,音樂呈現也更具戲劇性。
本場音樂會上,除了何怡演奏古琴外,還有古琴家林晨、李謙;中央民族樂團著名箜篌演奏家吳琳、青年箜篌演奏家馬羅;笛簫演奏家王華、青年笛簫演奏家徐科的加盟。各種樂器與古琴展開“對話”,既保留了人琴合一、琴簫和鳴的傳統古韻,彰顯了每一件樂器的風格,也展現了樂器之間重奏的魅力,給觀眾帶來中國室內樂精彩交織的聽覺享受。
如夢令
何怡中國詩詞琴歌音樂會
哈爾濱大劇院 · 歌劇廳